驅車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巴彥浩特向北出發,車程430公里,終于抵達了中蒙邊境烏力吉口岸。在一座建筑工地的背后,一排整齊的集裝箱映入眼簾,在以灰黃為主色調的世界里,藍色的集裝箱顯得有些突兀。屋頂上飄揚著警旗,這里是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。
“歡迎來到烏力吉口岸派出所,屋里請。”門外,派出所所長老于熱情地打著招呼。老于名叫于鳳東,是一位戍邊20年的老民警。老于先后輾轉過3個基層單位,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成立之初,上級經過慎重考慮,決定讓老于這員“干將”挑起重擔。老于二話沒說,打起背包就來到了風沙彌漫的邊境,硬是靠實干帶出了一支過硬的隊伍,支撐起了一個新建單位。
集裝箱內,兩張床鋪、一個衣柜、一張辦公桌將空間擠占得滿滿當當。
“空間有限,大家請坐。”
屋內依舊站滿了人,大家絲毫沒有坐下的意思,因為根本沒有凳子可坐。
看到這一窘境,原本直爽干練的老于滿臉羞澀地撓撓頭。
“屋內空間有限,沒法擺凳子,大家就坐到床上吧。”
“進門就坐到床上,這還真是口岸派出所特有的待客之道。”大家一哄而笑。
烏力吉口岸始建于2016年,現處于開發建設期,營房還沒有建設完成。但由于外來施工人員較多,派出所邊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。因此,老于作為第一任口岸派出所所長,翌年就搬進了簡易的集裝箱。由于集裝箱只有2個,老于和戰友們經過精心設計,決定將其中一個作為辦公室,另一個作為民警宿舍。就這樣,集裝箱里的邊境派出所在國門一線運營辦公了。
在這里,老于和戰友們把50平方米的面積歸置得井井有條,電腦、辦公桌一應俱全。警務裝備擺放整齊,就連高低床下面的空當,也放滿了洗漱用品、個人衣物、飲用水等生活物資。來自山東、寧夏、內蒙古3個省份的9名戰友一起生活、一起工作、一起談天說地,一起守護著移民管理事業。誰得了表彰獎勵,誰的父母體檢結果健康,誰找上了對象,甚至是誰家孩子說了一句俏皮話兒,都會給全所民警帶來歡樂。在這個根本藏不住個人隱私的生活空間內,大家相濡以沫地生活了4年多。
用老于的話說,雖然沒有整齊的院落,沒有奢華的陳設,但是大家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多于家人。小小的集裝箱條件有限,卻讓戰友之間的情感愈發真摯。“我們把集裝箱里的日子過出了家的溫馨。”
斯是陋室、戰友情深!
空調、口罩不可少
“口岸派出所兩件寶,空調口罩不可少!”
中蒙邊境深處亞歐大陸腹地,夏天時室外溫度高達40℃以上。集裝箱由于外包鐵皮、墻壁較薄,在太陽的炙烤下,室內宛如一個蒸籠,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。而在冬天,氣溫經常低至-30℃,加之集裝箱內無法安裝暖氣和火爐,空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烏力吉口岸地處西北內陸,這里年降水量只有幾十毫米,而蒸發量則高達4000毫米,在滿目荒涼的沙漠戈壁,風沙是這里絕對的主宰。一年中,5級以上的大風能刮100多天,特別是春夏之交,暗無天日的沙塵暴滾滾而來。集裝箱密封程度較差,民警們能與之作戰的工具就只有口罩了。
“今天天氣不錯,雖然風不小,但是空氣中沒有沙塵,我們已經‘吃土’一個星期了,看來今天睡覺就不用戴口罩了。其實,在沒有風沙的時候,戈壁灘就像一幅靜止的水墨畫。”望著窗外明媚的天氣,民警吳洪格爾顯得格外興奮。
春夏之交,往往是烏力吉口岸氣候最惡劣的時候。大風卷積著塵土沒日沒夜地咆哮,把小小的集裝箱刮得吱吱作響,而室內則是灰塵彌漫。民警們久與惡劣環境作斗爭,發明了兩步走的“抵抗手段”:第一步是在屋內擺上水盆,增加濕度,第二步是戴上口罩睡覺。但是,即使有了這些土辦法,大家深夜時也經常被嗆醒。每當此時,大家會把沾滿塵土的口罩扔掉,換上新的,繼續睡覺。
夜幕下的集裝箱派出所。曠靖攝
“我們一起戰勝了沒水沒電沒網的日子。那個時候,最怕的就是天黑以后,大家的手機幾乎變成了圖片閱覽器,我們的娛樂生活就是翻看家人照片。現在條件好多了,最苦的日子已經過去了。”在吳洪格爾和民警們看來,流年笑擲,未來可期。
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管轄著5家施工企業和375名務工群眾。29歲的民警姬沁賢是派出所的外勤民警,18.4平方公里的轄區,姬沁賢如數家珍。
年紀雖小,閱歷可不淺。從警11年的他當過炊事員、駕駛員,軍校畢業后又先后在3個基層單位服役。公安邊防部隊改制后,姬沁賢主動申請到艱苦偏遠的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。
“年輕就要多歷練,多吃苦。”對于自己當初的選擇,姬沁賢眼神里充滿了堅定。作為外勤民警,姬沁賢負責口岸暫住人員的登記、治安案件處理、矛盾糾紛調處。事情雖小,可都是群眾身邊的大事兒。由于口岸處于建設初期,各類矛盾糾紛時有發生,姬沁賢經常是早晨出去,晚上才能回來,忙得不可開交。
每一天,都要把最好的形象展示給群眾。
“你對群眾好,群眾就對你親。”在姬沁賢的工作手冊里,這是扉頁上的第一句話。在戈壁深處,移民管理警察的職能不光是管理,更重要的是服務。民警和群眾一起在這里生活,與艱苦為伴、與寂寞相隨、與惡劣環境作斗爭。在人跡罕至、寸草不生的黑戈壁,大家總是想方設法地為群眾辦好事、解難事,一起共克艱辛。
守土戍邊戶呼畢斯哈拉圖的女兒蘇日古格2020年考取了蒙古國一所大學的研究生,但因疫情影響,蘇日古格無法出國就學,需要在家上網課。由于邊境地區網絡信號極差,使得原本極為方便的網課成了很不方便的難題。得知這一情況后,姬沁賢和戰友們主動幫忙,在蘇日古格家附近的山丘上安裝了信號擴大器,切實解決了群眾身邊的實際困難。
今年5月24日,剛來口岸不久的外來務工人員李啟貴家里的水罐意外損壞,飲用水全部流失。面對無水可吃的困境,一籌莫展的李啟貴撥通了管區民警姬沁賢的電話。2個小時后,一個嶄新的水罐和200升飲用水從警車上卸了下來。突如其來的驚喜讓李啟貴消除了生疏之感,但他不知道的是,這個水罐是派出所唯一的儲水工具,將水罐送給李啟貴后,派出所的民警們都將自己壓箱底的的礦泉水桶拿了出來,洗刷干凈后裝上了洗漱用水。
像李啟貴身上發生的事情,在口岸所還有很多。成立4年來,派出所先后幫助群眾代買物資共計4萬余元,救助車輛事故8起12人,幫助群眾解決困難120余件,累計化解矛盾糾紛35起,為231名外來務工人員討回工資360余萬元。
日出日落、斗轉星移間,集裝箱派出所已經走過了四載光陰。遠處丁丁當當的施工聲在呼喚著烏力吉口岸美好的未來。集裝箱終將被拋棄,民警們也將住進新居,但是,對于這群國門衛士來說,只要群眾有期許,他們必會整裝前行、義無反顧……